当前位置:智通阁 >

看世界 >天气常识 >

夏至艾灸哪里好 2019夏至节气艾灸的部位及好处

夏至艾灸哪里好 2019夏至节气艾灸的部位及好处

导语:夏至节气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我们便迎来一年的三伏天,而三伏天是一年中艾灸的最佳时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冬病夏治”时期。那么,一般夏至艾灸哪里好呢?夏至艾灸对我们有哪些好处?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2019夏至节气艾灸的部位及好处。

夏至艾灸哪里好 2019夏至节气艾灸的部位及好处

夏至艾灸哪里好 2019夏至节气艾灸的部位及好处

夏至艾灸养生

1、大椎穴: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具有疏风散寒,温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效。

2、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具有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等功效。

3、神阙(脐中):在脐窝正中。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等功效。

4、天枢:位于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中医认为取用该穴位可以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问题。

5、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

6、百会: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7、气海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在肚脐与关元正中间。具有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功效。

8、大椎: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着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9、足三里穴: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

10、命门: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卧,先触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点,其棘突间即为命门穴。重要保健防病穴。能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可用作平时保健防病,改善亚健康状态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夏至艾灸的好处

夏至艾灸哪里好 2019夏至节气艾灸的部位及好处 第2张

节气灸

艾灸能够温通经络、排除湿寒、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延年益寿等作用。不仅能够养生保健、预防疾病,还能促进康复和治疗疾病,古人说过:“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明朝的李梴在《医学入门》里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唐朝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说过:“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艾灸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养生保健法。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后人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设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防治思路,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预先培养阴阳,以固之本,扶持正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的防治原则。我国古代医家发明了许多行之有效、简便经济的防治方法,“节气灸”正是应运而生的独特方法之一。节气艾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独特艾灸养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艾灸是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与开发机体潜能、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

暑病的发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而夏至日时节,人体阳气达到顶峰,此时针对暑病行艾灸疗法,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有效地扶阳避寒邪、祛除冬病根因,使体内阳气得到升发和振奋,外界的风湿暑邪便不易侵犯,从而阻断了发病途径,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触发。

季节交替阴阳变化之时,正是年老、久病、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时期。节气灸则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想了解更多夏至节气相关知识请关注》》》》二十四节气之夏至节气专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zhitongge.com/ksjzt/tianqichangshi/14ng2.html